因为人来找你,不是想被剖析,而是想被看见、被站在一边、被捧一捧。这才是“我们”的感觉。
心理学一旦过度冷静、过度客观,就会剥夺这种“我们感”,让关系进入寒流期。
?
三、心理学如何变得“有温度”?
心理学本身不伤人,伤人的,是使用心理学时的态度和动机。
你说得对:
“如果用来帮助别人,那它是善良的;如果用来对付别人,它就是邪恶的。”
我们可以借用哲学家保罗·利科的一句话:
“理解,是为了更好地行动。”
理解不是为了高高在上,而是为了更好地陪伴、共鸣、连结。当我们带着善意和对关系的珍惜去使用心理学时,它才是“知识中的温柔”。
这就是为什么你说——
“如果是合起伙来分析第三方、骂骂人,反而让友情更近了。”
因为你不是在用心理学压别人,而是在用心理学陪别人。你们站在同一战线,一起用知识给情绪上火力,一起吐槽、一起总结、一起成长。
心理学在这里成为了认知-情绪的粘合剂,帮你们把“共恨”升华成“共识”,把“吐槽”升华成“深度理解”。
?
四、心理学的三种“姿态”,决定它是桥还是刀
我们可以把心理学在人际中的使用分为三种典型姿态:
姿态
关键词
效果
风险
高位剖析
“我看透你”
产生距离、削弱关系
容易让人防御、自卑或反感
并肩分析
“我们看透他”
连接、共鸣、联合