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。体验性价值(爱美自然艺术)
比如:和孩子对视的一刻、听一首感动心灵的音乐。
3。态度性价值(在无法改变中选择态度)
即使什么都没了,也可以选择“如何去面对它”。
在这三种价值之中,最打动人心的,就是第三种——选择的自由。即使你身处病榻、逆境、失败的终点,你仍有最后一项主权:我怎么去理解和回应这一切。
这正是你所说的:
“一个即将归去的人,现实对他已无意义。”
但也可能有另一种理解:
“他不再与现实讨价还价,但他可能与‘意义’达成和解。”
?
三、阿德勒:个体心理学中的“自我安顿”之道
阿德勒强调人必须面对三大生命任务:
1。工作(与世界的关系)
2。友情(与社会的关系)
3。爱(与亲密关系的连接)
他认为,人活着的每一刻,其实都是在问:
“我在这个世界上,有没有价值?有没有被需要?”
所以,当你在利益、意义、选择之间挣扎时,阿德勒会告诉你:
?你不是受害者,你是在“选择”用哪一种方式去参与世界。
?你之所以痛苦,不是因为现实,而是你还没找到对自己行动的解释。
?要勇敢去面对不可控,选择可控的回应方式。
你前面说的:
“心理学是一把双刃剑,对内可能伤害自己,对外可以增加理解。”
这正是阿德勒强调的:心理学不是用来解剖别人,而是用来锻造自己。
?
四、经济学视角:当“意义”成为一种稀缺资源
经济学最基本的前提是“资源稀缺”。
那么请想象:
?在这个注意力分散、信息泛滥、评价纷杂的时代,“意义感”成为了一种最稀缺的心理资源。
?越来越多人有工作、有房、有饭吃,但依然焦虑、空虚、迷惘。
为什么?
因为他们发现:他们所追求的那些“现实目标”,不是出于自愿的在乎,而是出于比较、恐惧、应付他人的期待。
这就回到你的观点:
“如果没有利益,现实就没有意义。”
这句话其实也可以转换成一句“积极版本”:
“如果没有你真正认同的价值,现实就失去光亮。”
那么,最优的经济选择,不只是追求高效和收益,而是去构建一个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