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不攻击、不指责;
这就是典型的“归属感”:不是因为你完美才被接纳,而是你即使不完美,也有人愿意跟你一起走。
心理学家鲍曼说:“归属感是人生的燃料。”
孩子在家庭里得不到归属感,就容易在网络、极端群体中寻找“替代认同”。成人若长期处于“没有归属”的状态,极容易抑郁、焦虑、甚至失控。
归属感是一个人社会性意义的主要来源。
?
3。贡献感:我能让世界因为我变得稍好一点
这是意义感中最“高阶”的一层。
?你写了一段代码,帮助一个新手解决了bug;
?你安慰了一个情绪低落的朋友,他说“谢谢你听我说完”;
?你给女儿讲了一个带着她名字的故事,她笑得很开心……
这章没有结束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
哪怕再小的事情,只要你能看到你带来的“积极改变”,就会激发你强烈的生命能量。
弗兰克尔在纳粹集中营时靠的就是这个信念:“我要活下去,把这些告诉后人。”那就是他的意义。
贡献感让人不再陷在“我”的小圈子中,而是进入“我们”的世界。
?
二、人格习惯的养成:意义感不是情绪,而是选择
意义感不是今天情绪好就有,明天情绪差就没了。
它其实是可以通过“人格习惯”来养成的。也就是你每天做的事情、说的话、关注的点,最后汇聚成一种“内心的方向感”。
以下是几个关键习惯:
?
1。每日问自己三个问题:
?我今天有没有自己做一个决定?(选择感)
?我今天有没有和某人发生真实的连接?(归属感)
?我今天有没有让某件事变得更好一点?(贡献感)
如果你每天都有一个“是”,那你就是在构建意义。
?
2。将痛苦“加工”为有意义的内容
痛苦如果只是压抑、忍耐,会腐蚀你;但如果你能表达、整理、转化,它就会成为你的力量。
比如:
?写日记,把情绪变成文字;
?与信任的人聊,把混乱变成语言;
?用创意方式(画画、做饭、编故事)将痛苦表达出来。
“意义,是你赋予痛苦的解释权。”(弗兰克尔)
?
3。定期退出“虚假比较”,回到自己身上
刷社交媒体、比朋友圈、看别人赚多少钱,其实很容易让人“失去自己的坐标系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