后面的比赛赵德昭没有看到,不过看手上这叠画册,那场精彩的赛事仿佛从纸上跳了下来,清晰呈现在自己面前。
高远同队员的配合默契无间,传球时机、力道皆是精准,最后比赛以大宋进五球,蕃商进两球结束。
最后一张图片,是官家赏赐双方的场面,可以看出场边彩旗招展,所有人脸上都洋溢着微笑,蕃商虽然输了,但他们却也没有多少气恼神情,对着官家赏赐很是恭敬。
“不错!”赵德昭将画纸放回桌上,“修改润色好之后,做成画册给我看看,若可行,再试着多印几分。”
“印刷?”画师们闻言目露惊讶,要知道印画同印书可不一样,这其中颜色的把握,还有人物的刻画都不容易,且这画里少说几十个人物,要怎么刻印?
“若只朱墨套印,或许可行。”旁边另一个画师说道。
朱墨套印,便是雕刻两套版,分别刷朱砂和墨,定位采用“角线”对齐技术,这样印下来的图片就有了两种颜色。
若要将这些画上所有颜色都原封不动印下来,便要用到多色套印,麻烦是麻烦了一点,但赵德昭以为,已经掌握了双色套印的大宋,再加几个颜色也不会太难。
“我来想想办法,你们就先把这一套做成画册吧!”赵德昭说道。
对于太子殿下的办法,画院的画师们觉得应该不是假话,毕竟太子好似懂的的确很多。
他们颔领命,拿着自己那部分继续修改润色。
赵德昭回了自己府邸,回忆着套色技术的细节,将其一点点写下。
自己记忆中,宋朝的套色技术比起西方彩色印刷可是先进了三百年,南宋《织锦图》已是有了七色套印,经显微镜检测现每平方厘米有十五个套印定位点,更别说还有其他先进颜料创新、纸张创新、胶黏剂创新。
自己虽不全都记得,但写下来,总有人会明白!
翌日午时,赵德芳派去的人找到赵德昭,禀报说改进的突火枪制好,赵德昭放下手头事物便去了内廷局。
试验场上,百步外立着披甲的草人,铁皮在阳光下泛着冷光,邢敦将枪架在土垒上,黄虎亲自填入配好的火药子窠。
“都退后!”邢敦这次打算自己上,他穿着盔甲兜鍪,跪在枪旁,火绳在他指尖簌簌抖。
引信燃尽的刹那,天地间爆开一声霹雳,邢敦被后坐力掀翻在地,只见一道赤红贯空而过,草人的铁甲“锵”得迸出火花。
远处的侍卫上前查看草人,过后兴奋跑来,大声嚷道:“打中了,穿透了铁甲!”
“成了!”旁边紧张等待结果的匠人们欢呼雀跃,而爬起来的邢敦则盯着手中的枪管,第三道铁箍处裂开了丝细的缝。
“这是。。。”黄虎也注意到了邢敦的目光,上前查看后笑容凝聚在了脸上。
“这是淬火不够。。。”赵德昭上前看到细缝,这个自己懂啊,从前在《武经总要》上看到过淬火这一段,当时不明白还特地查了别的资料来研究。
“试试分段淬火,先整体加热至黄白色(九百度),铜管部分快入十成的盐水冷却,铁箍部分,延迟三息后入豆油冷却,接口处,用湿布包裹实现梯度冷却,然后回火处理,碳火烘烤两个时辰,最后用蜂蜡密封表面。”
自己记得,淬火改进后的突火枪可使得枪管抗爆压能力提高三倍,使用寿命延长至五十以上,重量也能减轻两成。
邢敦仔细听着赵德昭这话,目光越来越亮,直觉告诉他,只要按照殿下这淬火法子来做,定然能成!
“好,那就再来一次,这次一定能成!”
ps:考古证据显示,南宋后期兵器硬度检测结果的标准差比北宋减少37%,证明淬火技术却是取得了显著进步,这些改进完全可以在宋代现有技术体系内实现,不需要越时代的明,但需要工匠对材料性能有更深入的经验认知。
ps2:宋朝的套色印刷技术代表着当时世界最先进的彩色印刷工艺,其精密程度直到十七世纪欧洲才被越,日本现存最古老套色印刷品《无准师范像》(1214年)直接模仿南宋技术。
高丽王(12世纪)引进“拱花笺”技术,欧洲最早的套色印刷《美因茨诗篇》(1457年),比中国晚3oo年,直到17世纪荷兰才出现类似饾版(木刻水印)的技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