然。。。。。然儒者中亦有可用之才,若能取其精华,去其糟粕,或可。。。。。。”
“或可怎样?”嬴政紧盯着他。
“或可收天下士子之心。”陈稷硬着头皮说完,随即补充,“当然,一切以陛下意志为准。”
嬴政想起论坛中“焚书坑儒,文化断层”的批评,以及汉朝“文化包容“的成功经验。他长叹一声:“陈卿所言极是。朕昔日或许过于激进。你可有具体建议?”
陈稷见皇帝竟承认自己“过于激进”,惊得目瞪口呆。缓过神来,他连忙道:“臣以为,可设立学宫,延揽各派学者,凡不反对大秦者,皆可讲学授徒。如此,既能引导思想,又可彰显陛下包容之心。”
“好一个'不反对大秦者皆可讲学'!“嬴政大笑,“陈卿此策,深得朕心。”
陈稷偷偷擦了擦额头的汗水。今日的始皇帝与往日大不相同,不仅虚心纳谏,甚至承认自己政策有误,这简直不可思议。
“最后一个问题。”嬴政回到座位,神情变得严肃,“若朕欲调整政策,但又恐示弱于天下,该当如何?”
陈稷沉思良久,答道:“陛下可先于关中试点,见效后再推广全国。如此,既不显仓促,又可积累经验。对外则可宣称'因地制宜',非为改弦更张,乃为完善政策。”
嬴政眼中精光闪烁。这正符合他从论坛获得的启示——改革不必全盘否定过去,而应循序渐进。他满意地点点头:“陈卿今日所言,皆切中要害。三日后,朕要看到一份详细的改革方案。”
“臣。。。。。。遵旨。”陈稷深深一揖,心中既兴奋又忐忑。
“去吧。“嬴政挥了挥手,“记住,今日谈话,不得外传。”
待陈稷退下后,嬴政独自站在殿中,望着墙上巨大的大秦疆域图。那个神秘论坛提供的信息与陈稷的建议高度吻合,这绝非巧合。他必须抓住这个机会,改变大秦的命运。
“来人!”嬴政突然唤道。
侍从立刻入内:“陛下有何吩咐?”
“传朕旨意,暂停阿房宫工程,工匠民夫尽数遣返原籍,发放路费。”嬴政顿了顿,“再拟一道诏书:关中地区赋税减半,为期一年。”
侍从惊得张大嘴巴,半晌才反应过来:“遵。。。。。。遵旨!”
嬴政转身走向书案,铺开绢帛,亲自写下第三道诏书:命扶苏即日返京。写完后,他凝视着长子的名字,想起论坛中众人对扶苏的推崇。这个决定,或许能避免未来那场悲剧。
夜幕降临,嬴政独自在寝宫徘徊。距离下次能登录论坛还有二十多天,他必须充分利用这段时间,将已获得的信息转化为实际政策。
“赵高。。。。。。”嬴政喃喃自语。论坛中提到赵高是秦亡的关键因素,而自己已将其下狱,这是第一个改变。接下来是其他弊政。。。。。。
“为了大秦。。。。。。”嬴政握紧拳头,做出了一个必要的决定。
赵高,已经对大秦没有任何的意义。
次日清晨,一道密旨从咸阳宫传出,赵高在咸阳城某处被五马分尸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