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陛下胸怀壮志,不拘一格选拔人才。”
“自然要打破旧有的束缚,将人才的标准完全摆脱四书五经和经学束缚。”
“应在天下广纳贤才!”
“更要唤醒千万劳动者的心声!”
夏白深深一揖,慢慢退回原位。
此刻全场寂静无声。
紧邻他的花纶、练子宁更是急急避开几步,生怕与夏白靠得太近,以免被他的话牵连。
他们深知夏白性情狂妄。
但万万没想到他会如此肆无忌惮。
当着皇上的面,居然敢指责皇上,并公然否定皇上的用人策略。
而他们是何许人?
士族之人啊。
这不是在打自己的脸吗?
简直是在逆天行事。
不过在这种场合下,他们无法开口,也不敢多言,唯恐引火烧身。
一时间,所有进士队伍纷纷向后退了一步,与夏白拉开更大的距离。
夏白孤身一人,承受众目睽睽。
他毫不畏惧。
对就是对,错就是错。
大明朝夺取天下后,本就打算摒弃元朝的诸多做法,唯独保留科举制度。然而元人粗鄙,只知‘四书’‘五经’,全然不懂书算的重要性,若大明朝继续沿袭元朝旧路,结果只会越来越狭隘。
以至于积弊难返。
元朝人不明此理,朱元璋及多数朝臣早已习惯研习‘经术’‘经史’,但他不能坐视不理。
这片土地的未来系于一线,夏白对此心知肚明。自古以来,礼乐兴盛、制度确立、国家治理、太平盛世,无不源于儒学。儒者博古通今、明辨事理,远胜那些只懂法令条文的小吏。然而,如今的儒者已非昔日精通六艺的大儒,他们无法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。这一重任本应在宋朝时由日益壮大的工匠与农民逐步承担,只是历史的轨迹被扰乱了。作为汉家基业的继承者,大明理应延续这一使命。
汤和瞥了一眼夏白,又隐秘地看了看朱元璋,眼神中带着几分深意。他对朱元璋的性格了如指掌,也明白他的用人哲学。夏白所说的话,恰恰迎合了朱元璋的心意。朱元璋本就厌恶出身士绅地主的儒生文官,否则怎会以严苛的刑法对付士大夫?又怎会对选拔贤才的方式反复试验?夏白今日所言,或许为陛下提供了新的思路,但这个思路太过宽泛且大胆,他也难以猜透陛下心中所想。
---
朱元璋目光微闪。
夏白的贸然发言,其实让他颇为不满。但夏白所言,却也暗合了他的心意。他向来不拘一格任用人才,尤其偏爱从各地选拔奇才。
他一向反感旧式士人间的等级观念,对于朝中大臣,只要有非凡才能,他从不拘泥于资历辈分,更不会受制于陈规陋习。
相反,他会毫不犹豫地大力提拔。这也是他当初敢于宣称:“资历不过是为普通人设定的规矩,若遇贤才,岂能拘泥常规?”的根本原因。
当然,这其中也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,他熟稔历史,深知士人专权的危害。士人之间往往有师承关系,容易形成小圈子,最终演变成*。宋代便是因此而衰弱。
他通晓历史,自然汲取前人的教训,始终尝试通过各种途径,调节朝廷内部不同地域间利益的此消彼长以及权力的重新分配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