朱允熥顿时来了兴致。
杨士奇道:“殿下当初提出创办报纸时,明确表示是为了宣扬陛下的丰功伟绩,以免后世因史书记录不全,致使陛下的英名被毁。”
“所以,报纸的第一版,自然要记录陛下年轻时的事迹,彰显陛下功绩。”
“陛下年事已高,难免会怀念青春岁月。写这些东西,也能赢得陛下的欢心。”
朱允熥点头道:“这一点,我和你的想法是一样的。”
“这可以作为连载专题,从我们老朱家的祖先讲起。”
“无需回避老朱家祖先贫穷的事实,他们都是出身贫苦。”
“每天出一版,持续连载。”
这种详尽的皇帝传记,既能讨得老朱喜欢,百姓也很爱看。
人们的好奇心谁都逃不过。
对皇室秘闻,开国前的经历,老百姓特别感兴趣。
以往朝廷总是遮遮掩掩,百姓了解不多。
但这无法浇灭他们的八卦热情。
即使传播这些消息可能招来杀身之祸,百姓仍然乐此不疲。
关于皇帝的各种离奇传闻,民间从未停止流传。
当然,由于缺乏可靠的讯息来源,那些传说往往只能被形容为荒诞不经。
现在有了报纸连载,消息广泛流传,势必引发新一轮的热议。
对于老朱来说,这又是一次恰到好处的奉承。
老朱内心最向往的,是在民众间的声望,以及流芳百世的名声。
杨士奇说道:“报纸的第二版,将刊载《御制大诰》。”
这大诰是老朱倾尽全力制定的。
老朱对此投入了大量精力,还特别下令,每家每户都必须拥有一本《大诰》。
家中有《大诰》的,除非犯了死罪,否则可以减免一级惩罚。
反之,家中没有《大诰》的,则要加重一级惩罚。
然而,由于《大诰》的规定过于严苛,条款繁琐复杂,在实际操作中执行起来十分棘手。
到了洪武三十年时,老朱重新修订了《大明律》,并规定此后判案定罪皆以《大明律》为准。
《大诰》自此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朱允熥听完后,摇摇头说:“我认为应该刊登《大明律》,而非《大诰》。”
《大明律》与《大诰》同为法律,只是《大诰》更为严厉。
面对杨士奇投来的目光,朱允熥解释道:“治理混乱的时代需要严刑峻法,皇爷爷是为了吸取元朝放任不管的教训,才制定了极其严苛的《大诰》。”
“但如今大明已建国二十多年,天下太平,民心归附。”
“《大诰》所定的条例过于严苛,难以实施,皇爷爷其实早就想修改了。”
“只是大臣们都不敢进谏此事,皇爷爷自己也不好更改之前的决定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