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而父亲去世之后,若要惩处朝廷中的功臣武将,《大诰》还有很大的作用。”
“如今我已经保住了舅姥爷他们,因此《大诰》已不再必要。”
“此时再刊登《大诰》,只会让人误解。”
“认为**继位后也会推行严酷刑法,清洗朝廷。这会让他人更加害怕,从而更强烈地反对我。”
“这对我的储君之争非常不利。”
“更何况皇爷爷也希望未来的明帝是一位仁慈的君主。”
朱允熥对老朱的这个想法了如指掌。
毕竟,历史上老朱选择朱允炆作为储君,继承明朝江山,便是最好的证明。
自古以来,有人能凭借武力夺取天下,却未必能以同样的方式治理天下。
奏王、晋王、燕王皆为统兵之将。
若传位于他们,必难避免继续征战之事。
然朱允炆则不然。
然老朱之见有所误,虽朱允炆未如朱棣般时时思及北征北元、开拓疆域,却因削藩引发“靖难之役”。
四年内战耗尽明廷精锐,亦使草原部族得以复兴。
朱棣登基后虽五次挥师漠北,却始终未能彻底铲除北元残余势力。
有明一代,北方边防之安危常令朝廷忧心忡忡。
此中有草原部族难以征服之固疾,然“靖难之役”对国力之重创亦为其要因。
此时老朱心中,盼大明于其后如汉朝般经历文景之治,休养生息。
“既如此,依殿下之言,第二版刊印《大明律》便是。”
杨士奇不再反对。
实则,他欲刊印《大诰》,亦存讨好老朱之意。
在他心中,《大明律》较《大诰》更为合理。
法外施刑非治国安邦良策。
既然朱允熥认为《大明律》更符老朱心意,他自无理由反对。
“第三版,我想刊载对朝政之见解与治国方略。”
朱允熥直言己见。
老朱所定诸多制度虽佳,却仍有不足之处。
更有甚者,弊端丛生。
身为穿越者,他深知改善之道。
此举亦可向老朱展示治国之才。
岂料此言甫出,杨士奇即刻反对:“殿下,此事断不可行!”
“今时今日,殿下切勿轻率论及朝政,更莫提及治国之道!”
------------